车企“绝密”电池更换背后有产能不足或另有隐情。

近期,两家电池工厂同时出现电芯产能短缺,引发市场担忧。这是供需逆转的迹象,还是侥幸?上汽MG4530智能版近日开始交付,有媒体发现该车的电池已悄然更换为宁德时代电池,此前发布的瑞普兰君电池已被悄悄更换为宁德时代电池。无独有偶,还透露,由于产能不足,中创航空将在该公司此前供应的部分智捷车型上配置一批82级CATL(锂离子三元锂+混合磷酸锰铁)电池。类似性质的事件已经发生了两起,车企能否自由更换电池成为热门话题。这反映出消费者对自身权益能否得到合理保护的担忧。以上两者的共同特点意外的是,这两次案例中的CATL电池都被更换了。这是为什么呢?这种看似简单的背后可能隐藏着行业趋势的更深层次的变化。要么是产能不足,要么是另有隐情。据透露,上汽名爵和智捷汽车以电池供应商产能不足为由,同时秘密更换电池。对于短期更换电动电池供应商的问题,上汽名爵品牌总经理崔晨回应称,面对电池产能不足的情况,公司选择向宁德时代采购电池,以履行10月份的交付​​承诺。据公开资料显示,上汽MG4于今年8月底上市。在此前的新车公告中,MG4中低端车型均采用瑞普蓝骏电池,CLTC续航里程为437km至530km。顶配车型搭载上汽青岛半固态电池,拥有CLTC的续航里程为530公里。新车限时补贴价格为6.58万元至9.98万元,正常销售价格为6.88万元至10.28万元。据官方消息,新款MG4上市前24天预订量突破4.5万辆。今年9月,MG品牌发布了关于新款MG4交付安全的声明。该公司宣布,15天常备订单超过26,000台,大幅超出预计的月均产能15,000台。目前,上汽乘用车生产基地已扩大产能,并启动三班制生产模式,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同时,继续加快生产、出货和交付。当时,MG4车辆的生产节奏正在“放缓”。截至9月22日,新款MG4自上市以来热销,年内交付超万辆上线24天。然而,原定于10月份交付的MG4530智趣版的电池供应商却面临“产能不足”的问题。智捷品牌的低端车型S7和R7也面临类似的问题。公开资料显示,S7和R7的低端车型配备了中创航空生产的82度电池,中高端车型则配备了宁德时代生产的100度电池。目前,由于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“产能不足”,低端车型短期内需要更换为CATL电池组。据行业媒体报道,鸿蒙智行表示,两个品牌电池的性能、寿命和功能均符合华为“鲸鱼”电池平台的标准,保修政策也一致。此举旨在加快车辆交付速度并确保据知情人士透露,安全。用户保证享受国家购置税减免政策(今年减税3万,明年减税1.5万)。该负责人还表示,宁德时代的电芯成本高于中楚航空的电芯,整车销售价格不会发生变化。对此,接近华航的消息人士向经济观察报表示:“华航目前出现供应短缺的情况,最重要的是,除了华为之外,没有其他公司使用宁德混装,有库存,需要消耗。由于缺货,华为将暂时使用宁德产品1、2个月,等待中国产能释放。”此外,中国新航 航空产品为纯三元电池;性能和寿命肯定要好得多。用华为一位官员的话说,买batt的人中国和新加坡的国家将从中受益。对于产能不足的原因,上述人士指出:“(产品)卖得很好,华为的产品规格要求比较严格,改造生产线并获得认证需要时间。”宁德时代官方否认了上述说法,并表示,“顾客怎么能因为食物消化不了就减少(使用)食物呢?”这不符合逻辑。”在这两起案件中,该公司都声称其产能不足。不过,一些业内第三方对此表示质疑。真锂Research创始人莫克表示:“我觉得汽车企业给出的理由有点疯狂。这个理由不应该存在,因为基本上大家都知道电动电池产能过剩。而且,电池生产是根据订单来的,如果有订单,我们就有了所有需要的材料。”d并且可以随时生产。是有计划的,但怎么可能不可能呢?即使他们向我要电池,我也不能给他们。情况很简单。 “难以想象。如果你这样对待你的顾客,谁会用你的电池?”莫克认为,主要原因是宁德时代电动电池产品现阶段利润更高,汽车企业可以做出这种改变。经观察局向两家汽车企业了解,关于汽车企业临时更换电池是否在工信部备案的情况,业内已广泛讨论,但截至发稿,尚未收到回复。不过,许多行业观察人士认为,车企在更换电池供应商之前应该先注册。 “每种车型的电池必须公布,并在交通部设备中心注册。f 工业和信息化。不能随便更换。国家有政策要求车辆检验,必须出具并公布各种检验报告。有冬季标准、夏季标准等严格的检测程序,不能随意更换电池。我认为汽车企业不会有足够的勇气把电池拿出来更换。”一家国有电动电池公司高管孙辉表示。当经济监测团致电主管部门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发展中心时,一位代表表示:“在车辆正式生产前应报送相关信息。”不过,官方并不清楚上汽名爵和智捷汽车是否提交过电池更换记录。多重因素加剧电池产能结构性矛盾。 “基本上,每个人“我们都知道现在电池产能过剩了。”莫克表示。从行业整体发展来看,产能问题是目前电动电池行业面临的一大挑战。国内电动电池行业的产能并不是简单的过大,而是结构性矛盾。这种现象在2016年前后开始出现,并不断演变。2016年,在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的鼓励下,多家电动电池 企业开始规划和扩大产能,以满足政策要求的产能标准。结果,规划产能大幅超出当时市场实际需求,产需出现较大差距,首次暴露出低水平重复劳动的警示信号。随后,电池行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。2018年至2022年进行大结构调整,结构分化开始加强。市场需求转向能量密度更高的三元锂电池,大量淘汰了积压的磷酸铁锂产能,技术路线的改变凸显了“高端产能不足、低端产能闲置”的局面。激烈的竞争导致了行业的重组。电动电池配套企业数量从2016年最高的217家锐减至2019年的69家。市场资源快速向实力企业集中,马太效应愈加明显。 2023年至今,电池结构性过剩形势出现新特点。尽管全行业规划产能(例如,预计 2025 年为 4,800 GWh)与预计需求(1,000-1,200 GWh)之间存在惊人差距,但高性能高端电池仍处于停滞状态。rt 供应,主要参与者的生产扩张步伐仍在继续。与此同时,储能市场的爆发式扩张正在给行业带来新的、充满活力的需求要素。储能电池成为难得的新环节,形成了“汽车厂经营电池厂、电池厂经营材料厂、储能厂经营电池厂”的独特链条。技术迭代(如储能电池从280Ah升级到314Ah)也在加速积压产能的退出。对于拥有先进生产线的大企业和产能较低的中小企业来说,情况有很大不同。孙辉表示,当前行业产能问题有三个特点。一是结构性失衡。目前已有企业开始使用磷酸铁锂电池,且产量可三元锂的容量已经变得过高。其次,能源及储能市场发生变化。此前电池厂加大了对电动电池的投资,但现在储能市场突然暴涨,储能电池的价格不断上涨,而电动电池的价格却不断下跌。三是优质电池市场需求依然旺盛,存在产能不足、产能普遍过剩的问题。此外,近年来电池电芯的发展方向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。它们变得越来越大,加载速度越来越快。 “今年最大的事情之一是,每个人都开始制造更大的电池,而且这些电池变得越来越大,但我认为值得考虑这是否是正确的方向。比亚迪制造了 2,700 Ah 电池,承诺节省成本,但它对电池一致性提出了巨大挑战,安全孙辉表示。同时,快充电池今年开始认真推广,电池厂商加速布局快充电池,这也对电化学系统、产品设计和电池原材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。除了市场因素外,政治因素也在影响行业的发展格局。莫柯指出,近两年,储能市场和 小型动力电池市场一直十分火爆。原因之一就是2024年版的“锂离子电池”。 《电池行业标准条件》规定了电池企业设备的使用。绘制红线表示该比率应为 50% 或更高。随着汽车电池尺寸逐渐增大,一些电芯尺寸调整不灵活的生产线将无法支撑电动汽车市场。在这种情况下,com公司可以将其生产线改为生产更小的电池。据了解,国轩高科今年频频进军小型动力电池市场。基本上,公司将部分相对落后的产能转移至小型动力电池市场。只有这样,国轩高科现有设备利用率才能达到50%的红线。 “华航的产能利用率也必须达标,因此必须将部分产能转移到其他市场。这也是华航近两年大力发展储能市场的主要原因。”莫柯表示。此外,今年10月9日,商务部、海关总署联合发布第58号公告(2025年11月8日起施行),对锂电池、关键材料和设备实施出口管制。 “58号文件对行业影响很大,不不仅禁止出口电池,还禁止出口设备和材料。目前整个世界都处于一种相对混乱的状态。在这种状态下,国内市场不宜太过暴力。”孙辉呼吁。
特别提示:以上内容(包括图片、视频,如有)由自有媒体平台“网易账号”用户上传发布。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。
注:以上内容(包括图片和视频,如有)由网易号用户上传发布,网易号是一个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的社交媒体平台。

推荐文章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